白河湾的那一串串中国红



白河湾的冬季,一半是静谧,一半是喧嚣。东山脚下的道观云霄殿静静地矗立在松柏绿荫之中。道观中的香火之气浓郁,烧香祈福之人络绎不绝,那袅袅烟火飘逸在空中缓缓而上。

山坡的北面,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寒风没有停下脚步,急匆匆的从积雪的冰面上掠过,有的积雪已经荡然无存。宽阔的冰面上,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。孤岛上的凉亭内,几个懵懂少年在戏嘻玩耍。冰面上练习滑冰的青少年穿来穿去。矫健的身躯仿佛象春天的燕子在飞翔。

白河湾公园的林荫路上,每一棵树上都挂满了红灯笼,远远的望去,一抹中国红笼罩着冬日的枝头,一抹中国红渲染着白河湾的热闹。欣赏红灯笼顿时让人觉得心中暖意升腾。让人胸堂火热,让人激情澎湃。

红灯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,它意寓着老百姓日子平安幸福,生活红红火火。红灯笼也是一种文化传承。

春节挂灯笼起源于西汉时期。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。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,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,内燃灯烛。供照明、装饰或玩赏。人们在灯笼上彩绘各种图案,祈求五谷丰登,国泰民安。

林荫路弯弯曲曲,一串串的红灯笼象一条条彩带在树上飘逸,延伸着,它的大红色装点了白河湾,装点了那一片片冰湖,松柏碧绿,灯笼红火,冰雪洁白,整个白河湾景色美轮美奂。

夜色中的树杆上串灯交叉闪烁,流光溢彩,红灯笼亮了,象一条巨龙在飞腾,红灯笼给白河湾带来了生机、喜庆,带来了快乐和热闹。

红灯笼也是我记忆中的年味,中国人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,贴对联,张灯结彩。

小时候,孩子们都是自己糊小灯笼玩,红灯笼里面点上小腊烛,玩的时候,你一不小心,遇到大风一吹,经常烧着了灯笼纸。年三十的夜晚,小巷子里黑咚咚咚的,孩子们拿着红灯笼跑来窜去,象一个个红色的幽灵忽闪忽闪的,游来游去。耳边还会传来几声二踢脚爆竹的响声,年味浓浓的。

红灯笼的来历是听大人们说的:“相传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,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,把人类通通烧死。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,就冒着生命的危险,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。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,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,吓得不知如何是好。

过了好久,才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,他说:“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这三天,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、点爆竹、放烟火。这样一来,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”。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,便分头准备去了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,天兵往下一看,发觉人间一片红光,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,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。人间已是一片火海。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和财产。为了纪念这次行动的成功,从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,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,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就这样产生了”。

后来,人们为了驱邪避难,春节也挂上了红灯笼。

白河湾长串连片的红灯笼是赤城人的得意之作,也是爱心人士捐钱购买的,红灯笼的暖意也彰显了赤城人爱家乡的情怀。红灯笼红在表面也红在心里,红在冬季恋歌的风景中。

红灯笼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,它让千年的中国文化味道浓郁。红灯笼是一团团火,它一路燃亮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路程。红灯笼是一颗颗炙热的心,它凝结了千家万户过大年的情愫。红灯笼是一种希望,它点燃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圆满与期盼。

红灯笼和国家民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天安门是国家民族的象征,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天安门城楼上。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那一抹中国红。

红灯笼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,每逢佳节、喜庆、团圆之际家庭、机关单位都会挂上大红灯笼以示庆祝。

春节刚过,欢度正月元霄节的喜庆气氛又遍布大街小巷,县城的街道上一夜之间都挂满了红灯笼。 夜幕下那一串串中国红染红了县城的天。万家灯火中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红灯笼在民间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,“抗战时期,小学语文课本里,曾经收入了吴伯箫先生写的《灯笼》。他在里面写了小时候在家乡与灯笼有关的往事,譬如和长工李五打着灯笼到村外迎接晚归的祖父,又譬如他上“灯学”专用的“小纱灯笼”以及他喜欢“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”。其实,写《灯笼》的时候,吴伯箫已经到济南北郊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教书,那时他仍喜欢写散文。《灯笼》写出后,在天津《益世报》编副刊的文友向吴伯箫约稿,故《灯笼》首先在《益世报》的副刊“益世小品”上发表,时间是1935年11月”。

关于红灯笼的故事太多了,就不细说了。今天在赤城县街头高悬的红灯笼。象那羞答答的姑娘,穿着火红色的衣服,点缀着虎年春节,街道上,商店前,小区内,无不有她随风摇曳生姿的身影。夜幕降临,她用身体燃烧释放了光与热,宛若九天上散落在人间的星星。

汤泉河两岸树上的小红灯笼象秋天的红柿子,缀满枝头。红红火火,那宛如柿子的红灯笼表达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柿柿如意。

白河湾静静地等待着春风,红灯笼的暖意温馨着故乡的山水,温馨每一个回来过年游子的心。红灯笼也永远是我们的民族情节。

作者:王志海,赤城县人。


责任编辑:焦鹏
分享至:

相关新闻

华网文化标签: